首页
惠民安康社区 文化精彩呈现
2020-11-06 02:19:02
来源:
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阅读数:
47次
字号:
收藏
打印
分享: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网站提醒您: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10月25日,全州18个县宣传工作现场会所有领导参观了色达县安康社区,对园区内的文化景观赞口不绝,纷纷表示该社区的作品立足当地文化,原创有深度、手法新颖有创意。

色达县安康社区位于县城区北,占地720亩,现有404户,总人口1867人,是目前建成的规模最大、条件最优、配套最好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也是色达县岭歌园景点所在地。安康社区岭歌园文化景观打造是由色达县委组织部牵头,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负责实施,我院参与总体策划和设计的一个项目。 我院在深入挖掘、研究、传承和保护康巴文化的工作目标下,提升甘孜州文化品牌,促进甘孜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9年8月至今,我院邓老师及其创作团队历时一年多的时间,以全新的设计理念,用心创作、倾力打造,如今呈现在社区内的文化景观,内容涵盖党建文化、非遗文化及游牧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本项目最大的亮点就是:所有作品都是以色达文化为背景,均为原创。

文化广场中央的作品名为《盛世盛景》,主题“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该原创作品采用了藏族传统绘画中金卡线描的表现手法,画面的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头像;中间是雪山下的格萨尔藏寨,体现色达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面貌。画面下方是甘孜州汉、藏、回、彝各族儿女手捧哈达感党恩的画面;整幅作品象征着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甘孜州各族儿女心怀感恩,建设新农村、歌唱盛世新生活。画面的左右两边分别用藏汉双语,呈现安康社区的简介。

左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主体以藏文书法的形式,大胆地将色达国家级非遗项目牛羊毛编织技艺结合起来,呈现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视觉反差效果。创作原稿是甘孜州著名书法家、藏文书法传承人嘎松多吉老师。24字的内容采用了“八思巴体、向雄体、智擦体”三种古藏文书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藏汉文对照,并用藏族民间格言对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了诠释,这样的呈现方式更容易让老百姓接受。

广场右侧三面石刻浮雕为一组系列文化景观,名为《牧民的一天》,它所体现的是色达瓦须牧区老百姓春夏秋冬的每一天。该系列原创作品是康巴文化研究院创作团队共同完成的。主创是甘孜州美术创作人—张新和邓红波老师。

第一幅石刻以草场搬迁为中心,集中体现了我们瓦须牧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内容有草场搬迁、晒奶渣子、背牛粪、放牧、推糌粑、打酥油、背水、挤奶等日常生活的画面。

第二幅石刻画面,是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格萨尔彩绘石刻为中心,集中表现色达最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周围内容有色达县国家级非遗项目牛毛绒编织技艺、格萨尔说唱、皮革制作技艺和唐卡绘画等非遗项目。

第三幅石刻画面,中间以格萨尔王为中心,代表了色达的格萨尔文化。上面左右两边表现的是格萨尔藏戏,中间分别表现了农区色尔坝的格萨尔藏寨和色达牧区的黑帐篷、彩

绘帐篷。最下方分别表现了赛马和赛牛的场景。展现的是色达民间的体育竞技活动。

从社区入口一直到中心广场,在道路两旁分别呈现了原创作品—格萨尔三十大将的内容,线描原稿是色达格萨尔彩绘石刻的传承人巴德老师绘制。该系列作品在设计的时候,大胆地将色达的牛羊毛编制成品作为背景,结合老师的原创作品,第一次在色达采用这种新颖的表现手法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过目不忘、记忆犹新。选用色达牧区文化的相关元素,如木质、麻绳效果以及牛粪墙和石墙装饰效果,这些材质和内容的结合,其创意设计既有厚重文化的沉淀,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走进安康社区岭歌园观景台停车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格萨尔彩绘石刻,取名为《岭国精英》,格萨尔彩绘石刻是色达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的景观打造第一次将格萨尔王和七勇士放大成9.2米长、2.8米高的彩绘石刻组画,简介用藏汉文字分别介绍了七大勇士的名字。

另一组为原创作品《高原魂》。中间是《瓦须图腾》左右两边分别是两头野性十足却灵气冲天的牦牛,生动的展现了色达瓦须部落的牦牛文化。据资料考证,色达瓦须部落文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远古时期瓦须部落就把雄鹿作为一个崇拜的图腾,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有图形纹样流传下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设计,第一次将瓦须部落图腾的标识运用在文化景观的打造上。

明年,色达县力争将岭歌园观景点申报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康巴文化研究院届时在安康社区(岭歌园)的重要节点上,力争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一些内容,有望为我州类似的文化景观打造作为一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