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创新思路举措,丰富载体形式,切实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以“文化传承”筑牢“精神家园”,不断增进文化认同。
一、新情况
一是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力度。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列》等举措,截止目前甘孜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个,占全省的50%,全省第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25个,占全省的16.34%,与成都市并列全省第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140个,占全省的12.37%,全省第一,州级第一批至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共651个(民间文学22个、传统音乐47个、传统舞蹈64个、传统戏剧8个、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8个、曲艺3个、传统美术54个、传统技艺323个、传统医药27个、民俗85个)。同时依托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关于实施财政支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工程的通知》的政策推动下,截止目前甘孜州入选“非遗四川·百城百艺”非遗品牌项目3个,“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4个;依托省委宣传部等五部门《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的通知》的政策推动下,截止目前甘孜州入选稻城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县域试点和德格县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特色区域试点建设工作。
二是非遗传承人保护力度。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截止目前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2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43人,不包括已逝世和丧失传承能力名单。
三是加强文化艺术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州各级文化单位和组织、广大的文艺工作者面向基层,大力开展各类惠民活动,利用各类节假日、农闲、周末为广大的人民群众送上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节目,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2024年共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2200余场次,惠及群众70余万人次。着力培养优秀文化人才、培植优秀文化企业、打造优秀文艺作品、繁荣甘孜文旅市场,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和优秀人才,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开展六届甘孜州第“新人新作”专场评选暨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每年创作歌曲、舞蹈、曲艺等作品120余首(支)。投入资金150万元用于甘孜州濒危剧种免费或低票价公益性300余场次,对地方濒危剧种起到了积极的保护和传承效果。建设甘孜州歌舞数据库,该项工程历时9年,深入全州18个县(市),行程20多万公里,聘请专家、学者60多人,组织民间艺人累计达3万多人次,共完成近1800首山歌、2000余首弦子锅庄、12部藏戏的词曲整理录入,音视频录制和几万张图片的收集、拍摄等,仅原始视频素材拍摄量就达20多万分钟。
二、存在问题
一是保护与传承压力增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保护与传承的压力日益增大。一方面,许多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因缺乏现代市场吸引力而逐渐式微;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有所减弱,导致传承链条出现断裂风险。二是资金与人才短缺。尽管甘孜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资金与人才短缺的问题。非遗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项目申报、传承人补助、保护设施建设等,而人才短缺则限制了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三是民俗活动审批流程不完善。目前全州18个县市均有自己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活动,但持续开展活动的较少,原因在于部分审批部门将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不能有效区分,“一刀切”导致各地无法举办民俗活动。
三、建议意见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甘孜州有情歌文化、木雅文化、嘉绒文化、红色文化、锅庄文化、格萨尔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孕育了“宇宙歌曲”《康定情歌》、“世界最长史诗”《岭·格萨尔王》、“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等世界级文化瑰宝,充分绽放着康巴文化的绝世风韵。是千百年来,先辈们用脚步丈量山川,用双手创造生活,用智慧成就人生,留下了格萨(斯)尔、德格格萨尔藏戏、巴塘藏戏、色达藏戏、德格雕版印刷、南派藏医药浴法、噶玛嘎孜唐卡绘画、郎卡杰唐卡绘画、白玉河坡手工艺、稻城阿西土陶、新龙药泥面具等世界级、国家级非遗技艺,充分展示着康巴工匠的独特风采。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因申报名额限制,时间周期较长,甘孜州许多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等珍贵文化遗产资源而面临自然损毁和消亡的威胁,需加大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专项资金及财政配套资金投入并视情递增,用于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抢救性记录、传承人培养、展示场馆建设等。二是提高非遗传承人的补助资金。提高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传承人传承补贴标准,对从事非遗品牌项目建设、非遗工坊、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旅游运营的企业或个体给予适当的项目启动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更好激发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能力,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在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特殊作用。三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保障资金文艺队伍建设,文艺作品创作等,确保文化活动的日常开展。四是提供优惠人才政策,确保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人才的引进。